高阳大捷的余威尚在,王小伟并未沉浸在胜利中,而是立刻抓住这难得的战略主动和政治资本,开始布局下一步。

    他深知,监军王裕民和即将到来的总督陈新甲,依旧是悬在头顶的利剑。必须趁皇帝对自己正是最为倚重和宽慰之时,解决这两个麻烦。

    他首先找到了监军太监王裕民。

    此时的王裕民,态度早已没了之前的倨傲,反而带着一丝敬畏和尴尬。高阳之战的胜利和皇帝的嘉奖旨意,让他清楚地认识到,这位驸马爷圣眷正隆,手段厉害,绝非他能拿捏的。

    “王公公,”王小伟开门见山,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,“高阳小胜,赖陛下洪福,将士用命。然虏骑主力未损,仍在京畿肆虐。我军亟需休整补充,以备再战。

    然军中粮饷匮乏,器械待补,不知公公返京后,能否奏明陛下,催促户部兵部,尽快拨发?此事关乎后续战事,至关重要。”

    王裕民哪敢说不,连忙点头哈腰:“督师放心!咱家回京后,定当据实禀报皇爷,竭力催促!督师为国建功,朝廷岂能短了粮饷?”

    王小伟点点头,话锋一转:“此外,本督师此番‘临机决断’,虽侥幸成功,然亦恐朝中物议。

    公公乃陛下近臣,回京之后,这舆论风向……还需公公多多美言,陈明前线将士之苦衷与虏寇之凶狡。”

    这是点醒王裕民,他们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根绳上的蚂蚱,王小伟的功劳里也有他监军的“功劳”,若王小伟被攻讦,他也没好处。

    王裕民是官场老油条,立刻心领神会:“督师放心!咱家明白!那些书生之见,岂知兵凶战危?咱家定让皇爷知晓督师的忠勇和不得已!”

    顺利打发走王裕民后,王小伟又迎来了总督陈新甲。

    陈新甲的态度则复杂得多。他既是朝廷大员,负有监督之责,又亲眼见证了王小伟的赫赫战功和军中威望,不敢轻易得罪。

    王小伟同样以礼相待,但言辞间则更为强硬一些。

    “陈部堂,”王小伟指着地图,“高阳一战,虽挫虏锋,然其主力犹存,分股劫掠,为祸甚烈。我军虽胜,亦疲惫不堪,亟需休整。

    后续战事,是分兵追击,还是合力寻其主力决战,需有方略。然粮饷不济,万事皆空。陛下已有明旨嘉奖,然实惠未见分毫。

    部堂总督军务,这粮饷筹划、与地方协调之责,乃部堂份内之事,还望部堂能即刻着手,解我军燃眉之急!”

    他将后勤这个烫手山芋,直接、合理地抛给了陈新甲。你既然是来总督军务的,总不能只看着不干活吧?